蔬菜专家的幸运人生
——专访九三学社社员、省农科院博士孟平红
胡英明
孟平红,女,1966年出生。贵州省园艺研究所副所长,博士后,研究员。2001年加入九三学社。
翻开孟平红的简历,看到一个贵州高原上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妹子,从家乡平塘的黔山丽水中走来。从山城重庆,到省城贵阳,再到大洋彼岸的浪漫之都---巴黎,随着求学的足迹,学士、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专家、研究员,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厚,收获的成果也一个接一个:
在专业技术领域,孟平红曾先后承担国内外科研项目41项,其中主持了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加拿大基金项目、中法合作项目等科研课题24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6篇,出版《贵州主要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等著作7部,选育出蔬菜新品种6个通过审定,获国家和省科技成果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受理3项。
2009年她主持的两个项目均在学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一个是省长基金项目“极抗寒大白菜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率先将欧洲先进的拟南芥转基因技术创新运用到大白菜上获得成功,此法比常规杂交育种快速,且操作简便经济,目前正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另一个是省优青人才项目“抗寒茄子转基因技术体系的研究”,成功构建了同时含2个抗寒基因的表达载体,转入茄子中获得茄子耐寒新种质,建立了茄子再生——转化体系,免除了常规杂交育种年限长、费工费时等弊端,填补了贵州省蔬菜转基因育种研究的空白。
2011年主持省科技重大专项“贵州省特色作物科特派“万元田”科技示范工程”时,孟平红与她的项目团队率先在贵州省提出“321”工程(亩产值分别达3、2、1万元),在贵州不同区域研究出十多个新的蔬菜高效种植模式,能大幅度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上的产值,实现思路和技术模式的创新。采用科技特派员运行机制,组建全省蔬菜科特派团队240人,实现机制和服务体系的创新。两年累计在贵州6个县示范和推广蔬菜“万元田”58030亩,总产值达80770万元,农民新增产值约14730万元,科技支撑和示范带动成效显著。
此外,孟平红还结合项目的实施,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带领团队常年奔赴罗甸等20余个县市积极参加“博硕专家服务团”、“四帮四促”、“科技进村入户”等服务三农的活动。近2年通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农民骨干、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惠及农户农民8万余人促增收。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孟平红被有关部门授予各种荣誉和头衔: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价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议专家,“贵州省产业化扶贫专家服务团”蔬菜专家,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安顺市西秀区首席科技特派员,兴仁县、清镇市和大方县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技术顾问以及花溪区人大常委等。
科研工作是辛苦的、寂寞的,尤其农业科研更是一件劳心、劳力、细致又复杂的活儿,需要科研人员付出相当的努力和精力才行。而今年48岁的孟平红,早为人妻、为人母,多年来,她自己在生物技术、蔬菜育种与栽培的专业领域又斩获不菲,她是怎样做到事业、家庭两不误?
初识孟平红,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日。省农科院办公楼前的试验田里,油菜花正极致地绽放着、张扬着蓬勃的生命和喜悦。在一楼会客室内,我们见到了同样是一脸阳光的孟平红,当她听我们道明来意后,竟有些害羞起来,她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在业务上取得一些成绩,家庭也幸福和睦,那都是因为自己比别人多了一些幸运,例如,有领导的重视、遇到好的导师、有丈夫的支持等,还有,就是舍得多牺牲休息时间用在学业和工作上。
在中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是一件苦差事。一个女孩子为什么选择和农业相关的工作呢?孟平红说那是因为小时候受父辈的影响,她觉得农民们纯朴善良,农村要改变落后面貌,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之贵州本是农业省份,学农将来可以造福家乡、大有作为。
就这样,高考时孟平红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农业院校,并以全县第二名的高分考上了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那还是1984年的事儿。后来她毕业分配到贵州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从事蔬菜育种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及推广。胸怀大志,心中有爱,无论在哪里、什么岗位,孟平红总是勤勤恳恳、不辞辛劳,节假日加班工作成了家常便饭。观察、育种,分析、研究,从书本到实践,从办公室再到试验田,从省城到乡村,俯下身子一干就是26年,辛勤的汗水洒遍田间地头......
2004年,机遇眷顾了这个聪慧而又勤奋的女人,她被国家公派赴法国农科院凡尔赛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2005年,正当访问即将结束时,她幸运的再次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在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直到2008年底顺利拿到法国生物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2009年她又回到母校西南大学从事蔬菜学博士后研究,直至2012年博士后出站。
求学的过程是艰苦的也是喜悦的、幸福的。在法国留学期间,孟平红再次幸运地遇到了她的博士生导师——一个非常喜欢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法国老太太。“导师对我非常的友好和关照。我想,我大概是沾了中国人的光吧”。回忆往事,孟平红幸福的沉浸在过去的岁月:“在学业上,导师对我可谓耐心细致,倾囊相授。在她那里,我不仅学到了欧洲先进的生物学理论知识,还有先进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的态度、理念和思维,令我受益匪浅,提高的很快。在实验室,她总是把关键的、重大的实验交给我做,她说她欣赏我的认真、勤奋和吃苦精神。”
说到认真、勤奋和吃苦耐劳,这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农业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巴黎留学的四年多,孟平红始终如饥似渴的学习,不知疲倦的工作。为了早日学成回国,她心无旁骛,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经常加班做实验到晚上10点,甚至绝大多数的节假日都泡在了实验室。工夫不负有心人,孟平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且比与他同期读博的法国同学们提早一年。
“半个多月前,孟平红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她的头把挡风玻璃都撞破了,当场昏迷,送到附近医院急救,第二天输液后她竟然坚持下基地,怎么劝都不行。”采访中,孟平红的一个同事爆料。
“当时是我带队去繁种基地进行亲本去杂,这项工作很重要,如果去杂不好,将会影响种子纯度,给生产上造成损失。因为赶在品种性状表现最佳的时节去杂效果最好,我必须抓紧时间,亲自把关。”提起那场车祸,孟平红有些轻描淡写:“比起李桂莲精神来,我还差得远呢。”
对孟平红来说,能够师从我省著名蔬菜专家、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桂莲,又是一件幸运的事。“在蔬菜的研究和种植技术方面,李院长不仅是权威,还特别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和锻炼,业务上悉心指导,重大的科研项目也放手让我主持,耳染目濡,言传身教,我学到她许多工作方法和经验,专业技能也提升很快。”
“当然了,我们研究对象是蔬菜,这就意味着长年累月要下基层,和泥土打交道,做试验的时候还不能有一点马虎,经常是白天到处奔波、下地,晚上还得伏案撰写项目和论文,有时真的感觉事业和家庭很难兼顾。不过,我真的很幸运,我的先生曾经也是农业专家,他非常理解我并全力支持我,我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孟平红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除了我的导师和我的先生,我还要感谢农科院的院领导、园艺所的所领导和同事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关心、支持和配合,我不可能取得这些成绩,也不可能得到锻炼和成长!”
勤奋加机遇是所有成功者的金钥匙!然而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孟平红的幸运人生亦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