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取云霓绘彩虹
—记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科学院常务副院长谭红
﹒胡英明
2014年元月17日上午九点,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正如期进行。在第二联组讨论会场,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正聚精会神的倾听着来自我省7个民主党派的委员们为贵州谋发展各抒己见。
当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科学院常务副院长谭红委员发言时,诺大一个会议厅内虽然座无虚席,就连门口、过道也站满了闻风晚到的媒体记者,但却不闻一丝嘈杂。此刻,只有谭红委员那清晰、悦耳的嗓音回响在会议厅——她提出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建设的建议,正轻快的敲击着在场每一个人的耳膜,激动着每一颗连日来为贵州谋发展而跳动的心:
“云计算和物联网已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最重要的战略部署之一。2008年我们院和贵州省工商局共建食品安全检测保障体系,目前已形成了50万条的食品安全数据,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013年,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等重大引领性项目入驻我省,既引领贵州信息产业的发展,又为贵州省大数据云平台的开发应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是将跨地区、跨部门的海量食品安全与营养有关的检测数据、舆情信息进行汇集、整理、加工和分析,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以消费者体验为导向,以合格食品差异化营销为载体,构建向社会大众公开的、具有公信力的交互平台。”
“通过云平台,政府可以改进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完善产业规划;企业可以诚信经营,开展品质竞争,促使品牌溢价,提高创新能力;公众可以明白消费,购物质优价廉,饮食科学合理,增强消费信心;建设云平台有助于形成政府、食品企业、消费者风险交流、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的产业生态环”。
“目前,平台运作良好。随着数据的进一步集聚,还可提供更广泛更多元的增值服务,它在助推贵州食品工业发展的同时,正成为贵州省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的引领和示范,有望成为贵州高端化电子信息技术新兴产业”。
“我建议:加强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建设,省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迅速产业化,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谭红话音刚落,陈敏尔省长十分高兴地说:“久仰谭红大名!你做的这个食品安全体系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党中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做好‘舌尖上的安全’是积大德的事情。”
“贵州要实现后发赶超,发展新技术、开拓新领域很重要。”
“特色食品加工业是贵州的优势产业,把贵州的科技力量和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我认为你这个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可以充分依托大数据基地发展。”
省长的一席话又在人们心中掀起一阵阵波澜。
能让省长重视和关注的原因何在?走近谭红,答案就在她潜心研究了三十年的检测数据里、在她带领测试中心走出困境的传奇中、在她不断探求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次努力和实践!
一、贵州不会永远落后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谭红,小学、中学、高中都是在文革岁月中度过的,但家庭的严格要求和她自身的好学上进,使她比同龄人多学到了一些知识。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她顺利的考入了贵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198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了省科委下属的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从此便和分析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专业检测技术领域,谭红努力的工作着、学习着、思考着、探索着,同时也快速的成长着、提高着。尤其是在上个世纪末期,她曾两次出国赴瑞典查尔摩斯理工大学作访问学者,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佛罗里达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对她的业务提升很快。特别是在瑞典,她师从世界著名大气环境化学家oliver教授,从事当时前沿学科大气中气溶胶污染研究,更是令她受益匪浅。
1995年冬,瑞典的雪十分迷人,谭红访问学者的工作即将结束。年仅36岁的她面对Oliver教授的一再挽留,毅然决定告别恩师、告别国外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带着她用从牙缝中挤出的生活补贴购买的急需仪器和资料回到贵阳。她说是国家培养了自己,自己的根在中国、在贵州。贵州还很落后,分析检测事业需要跟踪世界前沿。但她坚信贵州不会永远落后!从那时起,她心中就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改变贵州理化中心落后的现状!要建一流的实验室!要培养一流的科研团队!
1997年,在省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国内第一个气溶胶专业实验室终于在贵阳建成,随即开始了对大气环流中的汞,煤炭工业中的砷的污染研究。直到今天,谭红对贵州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大气中汞污染的研究都处在国内先进水平,不仅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有的甚至在国际上还属首创:
——她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贵州铜仁地区大气汞的沉降模式》,采用Moss Bag生物监测技术测定大气中甲基汞干湿沉降就属国际首创。
——在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用吸附剂(Sorbent)控制燃煤气溶胶As颗粒物研究》中,谭红首次提供了As在热烟气中反应动力学的参数,这对揭示大气中重金属燃烧排放源的污染机理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她还发明了一种低投入、有推广应用前景的高科技技术,那就是在不改变目前我国锅炉工艺流程的情况下,用普通、廉价的吸附剂(Sorbent)控制有害金属颗粒物辐射技术。
分析科学的研究应用领域十分宽泛,除环境研究外,在食品、材料、工业、农业生产等方面也多有应用。在这些领域里,谭红依然斩获不菲:
——她主持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化学品生态毒理测试与风险评估技术合作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新化学物质检测和质量管理从根本上与国际接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瑞典Chalmers技术大学国际合作项目《提高MoSi2抗高温氧化腐蚀研究》中,通过理化测试确认,控制显微结构办法,制备多相合金是韧化这类材料可行途径之一,这一研究工作得到瑞典Chalmers技术大学金属材料系的肯定,该项成果在金属间硅基化合物国际前沿性研究中尚属空白。
——主持国家财政部产业化成果转化和贵州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钛厂SiCl4废弃物的回收及综合利用》,成功创新两级分馏三级精馏闭路循环的技术路线和全新基本工艺流程,通过科技部专家评审,技术成熟,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主持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海绵钛生产杂质(VOCL3)分析在线检测技术研究》、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精四氯化钛中痕量有机杂质分析》课题,建立了海绵钛生产杂质(VOCl3)在线检测方法,成功开发了VOCl3在线定量检测技术及相关设备,解决了精制四氯化钛生产中VOCl3在线的定量分析和自动在线监测,并具有远程监控、通讯、联机、帮助、测量、设置、保存和处理数据的功能,大大提高原企业的技术标准。该项成果也是世界钛行业生产中TiCl4的VOCl3在线检测技术的首创。
——在国家支撑计划《绿色软质聚氯乙烯(PVC)密封专用料研发》的研究中,针对国内油质食品包装材料面临的出口绿色贸易壁垒,开发出完全符合欧盟和我国食品包装安全要求的PVC专用料。该项目获授权专利4项,制定备案产品企业标准1项。
据统计,近年来由谭红主持和承担的国家支撑计划、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际合作课题等共五十余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六项,获发明专利七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多篇被EI收录。
随着专业领域的突出成就,谭红也收获着多彩的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省管专家,省“五一”巾帼标兵,省“三八”红旗手,入选贵州省跨世纪科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五届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十届省人大代表、十一届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六届、七届副主委。
二、面对挑战就要迎难而上
2001年谭红走上了领导岗位,担任贵州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从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一名领导干部,对谭红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因为那时的“中心”一穷二白,内忧外患:实验室是借用的简易房,260平米;设备是30年代德国造的老化淘汰货;就连试剂有的还是30年代的产品;技术人员也是青黄不接。“五六十年代到中心的一批国内重点大学毕业支黔的知识分子相继退休,而改革开放培养的大学生分配来的少,接不上班。再加单位改革的过程中,片面减员减编,75个编制硬是压缩到42个,而且管理后勤服务岗位就占了23人。这样的境况,真难呐!”回忆当初临危受命,谭红仍是感慨万千。但外表瘦弱的她,从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坚韧锐气。面对挑战就要迎难而上!从不服输的个性促使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中心”闯出一条生存和发展的路子!
2002年,中国500强企业的青岛海尔集团遵义电冰箱厂寻求合作,要在企业内建立在线检测实验室。
机遇来了!机不可失!谭红认为千载难逢的机遇已摆在眼前,自己要做的就是牢牢把握。但是“中心”没有钱,怎么办?谭红当机立断,那就贷款上,向海尔借!向贵州科学院借!没有人,怎么办?那就自己亲自上阵,集“中心”全力!边学边干!
清早,人们还在睡梦中,谭红和他的团队就已坐上大车,带着设备赶往遵义。他们白天安装设备,调试仪器,饿了啃馒头,喝自来水!困了,靠在凳子上眯一会……夜深了,她和她的同事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贵阳,准备下一天的工作,谭红还要兼顾“中心”本部的管理。实在回不去了,就选最便宜的路边店住。
“记得有一次我们住的是一晚10元的店,一个员工叫我去看他睡的“床”,发现四条腿少了一条,那缺腿竟是用砖块替代的。”谭红笑谈往事,风轻云淡。
就这样,凭着一股子不要命的干劲,谭红和她的团队感动了海尔人,感动了省科委、科学院领导。他们不仅给予她精神上的支持、鼓励,还有物质上的帮助:海尔借给她50万、科学院借给她25万。
“2002年我们就是借海尔的地,租海尔的楼,用海尔的钱,在海尔建立起了350多平米的工程材料专业检测实验室。实现当年建设,当年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当年开展检测工作。我们只用两年的时间,就还清了借款,还用找回的钱增添了设备,扩大了业务。可以说海尔项目是‘中心’挖到的第一桶金!”遥想当年,谭红眉宇间英气勃发。
2005年的8月,烈日如火。在处理一件火灾事故分析时,“中心”对汽油进行了仲裁分析,由于没有设备以及人员条件的限制,对结果谭红和同事们没有十分的把握,需要送到中科院广州分析检测中心作实验室之间对比验证。但带着一桶汽油,乘飞机、搭火车、长途客运都行不通,没办法谭红只好亲自带队乘单位的汽车,日夜赶路奔赴广州。3天!贵阳-广州-贵阳,一个来回,吃、睡都在车上,终于用最短的时间将比对检测数据带回、、、、、、工作中诸如此类故事不胜枚举。像住在办公室、守在仪器旁通宵等实验结果的事,对于谭红和她的团队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出数据,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接任务,吃苦、耐劳、雷厉风行!工作中,谭红总是身先士卒,坚持用搞科研、做学问的精神和敢打敢拼的务实作风要求自己和她的团队。
“善啃硬骨头!”“中心”人在市场的浪潮中,炼就了一身过硬的真本领,也使“中心”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贵州省理化检测中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拥有过亿固定资产,设备4千多万元,其中先进的科学仪器存量和价值已达2000多万元;在贵州省内9个市、州都建有食品安全检测分中心;获得各类资质和业务许可十余个,其中国家级资质四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西部地区率先获得环保部新化学物质生态毒理检测的国家资质。此外,“中心”还拥有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31项256个参数的2000参数的检测能力(资质、许可),检测报告在国际实验室合作组织(ILAC)和相互承认协议(MRA)中的48个经济体、62个认可机构获得认可。在全国同行中的地位逐年争比进位,现已迈入全国前五行列。
三、关注食品安全检测科学大有作为
创新是科技的生命线,发展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如何将二者完美结合,谭红一直关注着、思考着,寻找科技创新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最佳契合点。
2008年以来,随着苏丹红一号、三鹿奶粉、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曝光,食品安全事件一次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和舆论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最终所有的原因都指向了公共监管体系的不力和缺失。
谭红认为,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它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能在食品流通环节前加强有力监管,将会有效遏制危害人民健康的事件发生!
关注食品安全,检测科学可以大有作为!
谭红和她的科研团队开始着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她们要寻找一种可实现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操作的方法和途径,将食品安全领域中事故发生后的被动应急处理模式转变为事前主动量化风险防御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攻坚战再次打响:分析检测数据、制定抽检计划、度量风险可能性与风险损失度、、、、、、一套预防性的食品安全风险量化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它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数值化、定量化的科学依据。该模式建立的评价模型不仅有助于规避食品安全风险,降低食品危害指标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性,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流通环节市场监管、农产品安全与溯源以及食品加工企业质量控制等领域,有力地推动了食品安全管理的社会进步。该成果也因此获2009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一项科研成果的转化是需要适当的介质的。如何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最大限度保障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谭红认为,科技资源只有与行政资源结合才是最佳途径。于是她的“贵州模式”应运而生:省理化测试分心研究中心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合作,率先在全国工商系统建成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快速筛查、抽样检验和移动监测“三位一体”的检测体系,构筑了我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三道防线”,并初步建成了覆盖贵州城乡的检测体系。
2010年,初步构建了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测支撑体系获得了党和政府的肯定,被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同年9月12日,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到中心检查指导工作,对该项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高兴地题词“积极的探索,卓有成效,继续完善,为民工程”;
2011年10月,时任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的赵克志在视察“中心”工作时,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像贵州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这样有人才、有市场、机制活、干劲足的科研机构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优先支持,使之不断地发展壮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认真总结推广其发展模式和经验,供其他科研院所学习借鉴”。
四、不遗余力竭尽所能
2013年3月,谭红再次晋升贵州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正厅长级),主持工作。“作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担任贵州科学院行政主要领导,这是党对民主党派的充分信任,也是省委省政府、广大九三学社社员对我的关心与鼓励。”谭红说对此自己唯有不遗余力,竭尽所能。
新的岗位使谭红从科技研发一线的指挥官转为幕后战略谋划的改革者和设计师。
谈起二者的角色体验,谭红坦言:“搞科研和搞管理区别蛮大的。带团队搞科研主要从技术上钻研就好,简单、单纯。而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是需要有战略眼光和大局观念的,不仅要有大智慧、大胸怀,更要懂管理艺术。”
30年的科研一线经历,10多年的行政领导岗位体验,谭红深刻的感悟到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关键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遵循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上任伊始谭红就将工作内容和重心转移到围绕贵州科学院创新发展上来。她一方面大胆推进贵州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进程,推行科研院所重组、加快贵州省应用技术研究院建设、推动院所改革法人结构治理、聘请权威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以推动测试院科研创新水平提升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另一方面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在人才是加强科研服务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和源泉的思想指导下,近几年先后在材料研发、食品安全、分析测试等领域为我省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创新气氛、创新热情、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科研队伍,其中“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诞生实现了贵州省国家级工程中心零的突破,并在科技部主持的对全国18个西部科研基地近三年实施进展情况的综合考评中,获第2名;2013年“贵州省食品安全技术人才基地”获建省委组织部第四批人才基地;而以学科带头人谭红为首的贵州省分析测试创新团队,早已成为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国际有伙伴的研发团队,他们在食品安全检测、新化学物质检测、材料检测、中草药标准物质检测等方面形成明显的技术特色与服务优势,解决涉及国家与社会公共安全、人身健康、食品安全、公平贸易、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在线、快速测试技术。实现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现代农业、大型工程等领域的重要参数的有效测量。
与此同时,谭红还以睿智的战略目光积极推进大数据产业和科研结合,领导构建“食品安全云”。
“2014年,云计算和大数据作为贵州省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战略部署之一,也是实现我省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路线。作为贵州科学院,如何抓住省委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机遇,占据信息产业发展的高地,在大数据时代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我思考的问题和方向”。
“我从事分析检测三十年,每天脑海里浮现成千上万的检测数据,根据目前信息时代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时代来临的趋势,如果这些检测数据与大数据技术结合,一定能大放异彩”。谭红谈起初衷和未来设想,坚定而自信。
眼下,谭红和她的研发团队着手创建全国领先的大数据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已经列入《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是我省发展的大数据产业“七朵云”之一,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陈敏尔省长、王江平副省长和何力副省长均做出重要批示。该项目已在省内7家食品企业示范应用,检测数据量积累已过1000余万个,涉及国内外4985家企业24533个产品,有望成为贵州高端化电子信息技术新兴产业。
下一步,谭红打算通过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运用,进一步发挥九三学社各类专家汇聚优势和高尖人才资源,加快推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并做好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组建工作;继续依托贵州的大数据基地及相关产业,利用检测大数据的资源基础,推进实施“七朵云”之一的食品安全信息服务云平台工程,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继续联合和发挥九三社员在科技教育领域的力量,组织广泛资源为我省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同步实现小康的伟大进程中发挥民主党派更大的作用,成为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裁取云霓绘彩虹!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在我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征程上,谭红将继续努力寻找科技创新与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金钥匙。她坚信,贵州崛起将不再遥远。
相信未来,期待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