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基层 心系服务群众
—记九三学社社员张元凤
张元凤,女,汉族,1980年出生,大学文化,1999年参加工作,2009年加入九三学社。从2010年以来至今在汇川区团泽镇人民政府工作,任副镇长,分管农业、水利、林业、扶贫和旅游等工作。四年来她始终把“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为自己的基本要求,勇于创新,扎实工作。
一、认真履职,满腔热忱助农增收
张元凤刚到团泽时,由于团泽镇是汇川区较为边远的一个镇,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都不是很好,再加上对农村工作没有经验,她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到全镇11个村(居)286个村民组开展调查研究,了解镇情村情。怀着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她与村民唠家常,促膝交谈,倾听心声,认真了解生产发展、经济来源、收入分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她了解到该镇农业总产值不是很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属典型的传统农业镇。当时镇党委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对农业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并对助农增收的红高粱产业已经成功完成了引种试验。但她深知作为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肩上的责任重大,团泽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还很长,助农增收的任务还很艰巨。因此,在经过走访和深入调研后,她立即组织各村(居)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群众代表等就全镇的红高粱产业发展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后,在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和区内的珍酒公司协调,采取了“计划种植,合同收购”的模式,并建议镇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发展红高粱种植的意见以及奖励措施,同时,还邀请市农委专家到各村作技术培训,并且和镇农服中心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进行技术指导,从200亩试种到2013年全镇红高粱种植已达1.5万亩,全面推开全镇的红高粱种植。目前,有机红高粱已完成有机认证并获颁证,成为全区最大的红高粱种植基地,仅这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增加400元。
她还了解到辣椒种植一直是团泽镇传统的农业种植产业,虽然有较好的种植基础,但在品种和种植技术上仍然较为滞后,为此她还协调贵州省辣椒研究所在团泽镇洪江村实施了50亩的无公害辣椒示范种植项目,共投入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8万余元,带动了300余亩的辣椒推广种植,由于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保障,种植户实现了增产增收。目前,全镇辣椒种植面积已达6000余亩。
二、立足镇情,千方百计谋划发展
通过对镇情的全面了解后,加上团泽镇处于中桥水库上游,镇内大部分区域属于水源保护区,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对于传统的养殖业已不适合当地的发展,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她向党委政府提出了发展特色养殖的建议。团泽镇的鹌鹑养殖基础较好,在贵州省内也是较知名的特色养殖,但由于长期传统养殖的模式,存栏量一直上不去,且疫病发生机率较高。于是,张元凤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并主动对接相关部门,2012年争取了300万元的产业化扶贫资金和100万元的特色养殖资金,对该镇的两家鹌鹑养殖企业进行标准化建设,现凤山鹌鹑养殖合作社已建设完成标准化的养殖生产车间两栋,自动化投料、控温和除粪设备两套,已上栏养殖鹌鹑25万羽。并且通过“养殖+加工+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现已建成年产量3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一个和500亩的商品蔬菜基地一个,真正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达到变废为宝,有效利用的目的。
2011年12月,她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凤泰禽业有限公司落户团泽镇,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15亩的标准化蛋鸡养殖车间,现存栏量已达15万羽。并且通过“禽+沼+果”的循环模式,修建了500立方的大型沼气池,利用沼气发电供应该场的养殖用电,还利用沼液种植了100亩的精品水果基地,解决了养殖污染的后顾之忧,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014年5月,贵州星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择在团泽镇发展黄金茶产业,她了解到该产业目前市场前景较好,种植回报率高等优势,再次对全镇的坡耕地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对适合黄金茶种植的气候、环境、土壤等自然因素以及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她提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种植黄金茶产业,计划2015年种植面积达1万亩。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该公司已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完成了400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建设、培训展示中心平场、100亩的苗圃繁育基地和1000亩的核心种植基地建设。
通过对镇内这几家农业企业的帮助和支持,已有一家成为省级农业扶贫龙头企业,两家成为市级农业扶贫龙头企业。目前,几家企业已解决308人的劳动就业,农民通过把土地流转给企业,再到企业务工,从传统的农民变成农业产业工人,这些农业产业工人现在每人每年平均增加收入7500元以上。
三、心系真情,真心诚意精准扶贫
团泽镇是汇川区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现有贫困人口2055户6175人,占全镇人口的11.5%。四年来,张元凤先后走访四合、大坎、木杨、上坪、卜台等村贫困户共80余户,通过实地了解贫困农户的收入情况、劳动力情况、生产生活情况后,她下决心要将全镇的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力解决脱贫问题。由于面广人多,无法做到一下子全面脱贫,她组织镇扶贫办和各村(居)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明确扶贫工作重点,从帮助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农村技能培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输送科技文化下乡等方面,帮助各村制定扶贫工作计划。今年,按照“六个到村到户”要求,她带领干部结对帮扶,明确帮扶对象,拟出扶贫措施,分别在三联、卜台、洪江、上坪、木杨、和平六个村选择了35户贫困户进行产业化脱贫帮扶,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进行探索,通过专业合作社向贫困户提供种子、技术、农资,发展种植商品蔬菜,并由合作社和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虽然今年遭受洪灾影响,但还是达到了35户贫困农户全面脱贫的目标。
四、深入一线,全心全意服务群众
在团泽镇工作已经整整四年,她经常带头深入一线走访调查,了解群众疾苦,化解矛盾纠纷,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2013年,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旱灾,作为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的她,无惧烈日,到灾区一线了解灾情,为镇党委政府抗旱工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力求将有限的抗旱资金用在最缺水的村民身上。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给群众宣传政策,讲清旱情,分析形势,发动群众充分利用山塘、溪流、水池水窖等现有水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产自救。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60万元,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建抗旱救灾人饮工程25个,并且亲自带领抗旱救灾应急分队到各村组为群众送水20余次。2014年5月,在得知市委市政府要提前实施绿塘水库项目建设,库区涉及移民搬迁工作量大,情况复杂,矛盾纠纷多这一情况,秉着为加快国家项目建设,切实解决好移民具体困难的态度,再加上自己是班子里最年轻的一位同志,她又主动请缨分管绿塘水库移民工作。2014年10月,在了解到木杨村有三个村民组的通组路还未打通时,她又积极向上争取扶贫资金8万元接通2公里的断头路,并和村支两委干部、镇扶贫办工作人员一道,步行几公里到一线召开群众会,看见路打通了,她和群众真心交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并动员广大群众大力发展黄金茶产业。每到一处,她都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讲解产业结构调整的好处,助农增收的好办法。
四年来,张元凤同志与当地群众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作为基层干部的她认真履行职责,扎根基层、真情奉献,务实求效,围绕全镇农业工作重点,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助农增收,全心全意为民办事,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当地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正是秉着“心系群众、心想群众、心贴群众”的理念,她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大事着眼,任劳任怨,扎实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她说:“基层工作小中见大,一个小小的成就,一句简单的道谢,都是自己全情投入的印证。既然选择了,就要在基层这片沃土上洒下自己的汗水,留下自己的足迹,铸就自己的人生”。(九三遵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