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奉献给远方 汗水挥洒在故乡
——记九三学社农村公路建设者潘智勇
近年来,贵州省把“美丽乡村小康路”作为兴农、富农、爱农的民心工程来抓。为确保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积极开展,汇川区交通局副局长潘智勇,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战斗在农村公路建设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之歌。
做规划 建制度 抓质量
农村公路的建设对改善农民出行条件、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交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确保汇川区农村公路建设顺利完成,让农民兄弟尽快走上康庄大道。针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分散、点多面广,执行层面经验不足,为搞好宏观管理,加强技术指导,确保工程质量,潘智勇为此做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并强化督导、促进规范。本着把工作做好做实,首先对全区的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分专人对报送的农村公路设计文件及报批手续进行审查,及时加以指导、纠正,以保障其设计合理,手续完善。及时总结农村公路建设的经验,研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管理、公路养护、廉政建设、资金筹措和民主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安排部署。
区、镇、村三级建立了农村公路建设督导制度,成立质量督导组,以强化工程建设监督指导,促进农村公路建设规范、稳定、协调地发展。建立了管理机构,对工程实行全方位管理,并坚持工程招投标制度,坚持工程监理制度,坚持工程质量检测制度,再加上广泛发动群众“民建民管”,引入了群众监督机制,在监督每一条公路的材料施工质量中,始终坚持严把开工关、中间检查关、竣工验收鉴定关三大关卡,在保证每次监督、检测合格率百分之百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定期、不定期地随机检查,确保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在这一套套强硬、科学、公正的监督机制管理下,汇川区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得到了可靠的保障。每道工序,所有工程经遵义市交通质量监督处检查均为合格工程。真正做到了“建一个工程,树一座丰碑,造福一方百姓”。
脚踏实地 路变通途
在乡镇工作的经历让他深深懂得一条脚底不沾泥的路对父老乡亲来说是多么重要。2006年从汇川区董公寺镇副镇长走上汇川区交通局副局长岗位后,他决心一定要让条条大路在父老乡亲脚下延伸。
当时,全区农村公路仅有一段10余公里的县乡硬化路,农村公路建设在遵义市排名靠后。面对如此“家底”,果断提出“困难再大吓不倒,问题再多难不倒,任务再重压不倒”的“三不倒”口号,参与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奋斗目标。八年来他参与和组织了汇川区完成新改建乡村公路206公里,县乡级公路46.7公里,建设桥梁11座。到2014年已实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万余名沿线农民群众因此直接受益,公路建设得到了基层群众的一致拥护。在工程施工中,作为交通局副局长没在办公室里呆上一天,天天奔走于施工工地。指挥、协调,超负荷的工作,直到工程圆满完成。
为了筹集公路建设资金,只要有1%的希望,潘智勇就付出100%的努力。汇川区交通局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的修路积极性,协调财政“一事一议”方式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为省钱增效,组织技术人员在通村水泥路建设过程中攻关,摸索出了夯底基层、增加碾压数提高路基密实度的做法,每公里节省工程造价数万元。
初见成效 再谋发展
八年辛苦不寻常,汇川区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5.3亿元,农村公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初步构筑了内外衔接、城乡协调的交通网络。汇川区是山区,修路造价高、地方财政困难,争取项目十分不易。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他将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不乱花一分钱。在生活方面,他坚持严以律己,不搞以权谋私。几年来,没有利用手足权力为亲属安排工作;在公务方面,本着一切从简原则,不搞铺张浪费,尽量把有限财力用于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上。在通村水泥路修建中,他要求派出的驻地代表和监理人员不能吃村委会一顿饭、喝一瓶酒。
潘智勇的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2014年荣获汇川区建区十周年先进模范人物“十佳城市建设者称号”。但现在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明年,我们的农村公路建设又是一个大的发展,国家在2015年对农村公路将继续加大投入,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最近,我们正在进行农村公路GPS及电子地图的普查和调查,这为我们十三五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我想在区委区政府政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区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飞速发展的农村公路交通事业为全区经济社会腾飞装上了强劲“引擎”,我们的农村公路会有一个大的飞跃和发展。展望未来,也为我们汇川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宽松的外部环境。(九三遵社办)
|